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2022年1月19日18:00:55 发表评论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包含了哪些节气呢?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代生产的重要体系,最早是源于商时代,那个时候划分的只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在周时代划分出八个节气。

经过不断的改进后,在秦汉年间已基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

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2、雨水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3、惊蛰

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4、春分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5、清明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6、谷雨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7、立夏

立夏: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立夏一般在阳历5月5日前后。

8、小满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约在每年阳历5月20日前后。小满时吃些“苦苦菜”,可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9、芒种

芒种:指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大忙季节,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一般在阳历6月6日前后,“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10、夏至

夏至:每年阳历的6月21日前后,为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三庚才头伏”。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语。

11、小暑

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一般在阳历的7月7日前后,自该天开始数伏。伏是藏伏的意思,所以这个节令不宜长时间在外,避免流汗太多。民间多在这一天“晒伏”(晒福),把粮食、被褥拿出来暴晒一天。

12、大暑

大暑: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一般在阳历7月23日前后,正处在中伏里,高温和潮湿是其最大特点,人们喜静厌动。饮食上,易多吃丝瓜、茄子和南瓜,姜也是驱寒的最佳食品(冬吃萝卜夏吃姜)。

13、立秋

立秋:秋天的开始,也称交秋,暑气下降,凉气上升。到了立秋,虽然偶尔还会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热归热,没有原来那么潮了。立秋那一刻,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立秋多在阳历8月8日前后,多数地方有吃西瓜“咬秋”的习俗。

14、处暑

处暑:处,去也,就是暑气消亡的意思。处暑一般在阳历8月23日前后,此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每有降雨,必感降温,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也正是春困秋乏的“秋乏”之时,宜早睡早起,加强锻炼;饮食上,防止秋燥,多吃时令水果;穿着上,宜“春捂秋冻”,特别不要让肚脐着凉。

15、白露

白露:阳历的9月7日左右,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早上草木上开始有了白白的露水。此时节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皮肤干等症状,应常食润燥之物。应遵守“白露身不露”的古训,防止心血管疾病、哮喘病、鼻炎和支气管炎的复发。江浙一带在白露时节有酿制米酒的习惯。

16、秋分

秋分:和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之意,自该日起,一天天夜长昼短,因为阳气渐小,也不再打雷了。秋分在每年的9月22日前后,是北方种植冬小麦的好时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当时”。在全世界各地,人们也习惯在这一天玩“竖蛋”游戏。

17、寒露

寒露:相对于白露而言,此时早上的露水因为天气寒冷已经开始变为凝霜,这一天一般在阳历的10月8日前后,是播种的最后季节,也是登山赏红叶的开始时间。因天气骤冷,它也是心脑血管病的多发时节,有“多事之秋”的称谓。

18、霜降

霜降: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含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霜,形成漂亮的“树挂”或“草挂”。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应多食栗子、葡萄和冬瓜。

19、立冬

立冬:11月7日前后。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立冬是冬季的开始。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0、小雪

小雪:我国广大地区东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小雪多在阳历11月22日前后,此时节,外面寒冷,屋内燥热,大家要当心“上火”。小雪还是冬储白菜的季节。

21、大雪

大雪:通常在每年阳历的12月7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

22、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前后,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阴阳二气转换之日,又称一阳生之日。北方留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习俗。

23、小寒

小寒:阳历1月6日前后,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人们就可以做春节的准备活动了:“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24、大寒

大寒: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约在阳历1月20日前后,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尾,也是冬季即将结束之季,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

写在最后:

二十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的节律变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也是很多民俗系统的重要依据。

每一个节气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惊蛰”,按照一般节气规律,在惊蛰前后天气开始转暖,雨水逐渐变多,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春耕时节,春雷开始出现,惊醒了蛰伏在地底下冬眠的昆虫,虫卵也开始孵化,春的气息逐渐变得浓厚,大地上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Tips:

做副业长期赚不到钱的话很容易放弃,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新手刚入行的时候期望值都比较高,以为进来就马上能赚到钱,但是现实却很残酷,很多新手都没能坚持到赚钱的时候。因此,我在朋友圈《加微信》会给大家推荐一些破零项目,钱虽然不多,但是我觉得能让很多新手做副业的信心不那么容易被打垮。

历史上的今天:

掘金网
  •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
  • 本文链接:http://jjsoho.com/essjieqi/ 网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