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亦是万众瞩目的“九三盛大阅兵”的大日子,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天安门。雄伟的城楼下,长安街如同铺展的历史长卷——一支新时代的钢铁洪流,以磅礴之势驶来,接受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检阅。这不仅是对八十年前伟大胜利的深情铭记,更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铿锵宣言。
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安排
本次阅兵活动分阅兵式和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全程约70分钟。
阅兵式
受阅部队在长安街列阵,光荣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检阅。
分列式
按照“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
- 空中护旗梯队:由多型直升机组成,护卫旗帜、编成字符、悬挂标语,展现国家繁荣与军队发展。
- 徒步方队:体现“一老一新”。“一老”为抗战老部队传统,“一新”为新时代“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
- 战旗方队:遴选抗战时期典型功勋旗帜,由所在部队官兵擎旗,寓意抗战精神的接续传承。
- 装备方队:编组为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战略打击群,集中展示新质作战力量和国之重器。
- 空中梯队:涵盖现役主战机型,包括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一些新型装备将首次公开亮相。
联合军乐团
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奏响抗战经典曲目和新创曲目,向历史致敬、展现新时代风采。
每一次阅兵,都是共和国成长的年轮,是国家意志的宣告,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表白。
从1949年开国大典的“万国牌”坦克,到2025年即将登场的“20系列”战机,人民军队在阅兵场上的亮相,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自信强盛的伟大转身。
一、开国大典:从硝烟中站立
1949年10月1日,礼炮声响彻云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震撼世界。广场上,1.6万余名受阅官兵步伐铿锵;长安街上,152辆坦克装甲车轰鸣驶过,它们大多是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手里缴获来的“万国牌”装备,型号各异,涂装不一,却凝聚了血与火的胜利荣光。
(第一面八一军旗亮相)
最令人动容的,是空中梯队。彼时新中国空军只有17架飞机。为了显得阵容壮观,周恩来总理果断下令:“飞机不够,就飞两遍!”于是,长空之上铁翼呼啸,绕场再飞。更有4架飞机荷枪实弹,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薄弱之初,胆魄已成。新生虽稚,意志弥坚。
那一刻,阅兵不仅是庆典,更是新生共和国对世界的第一声宣告:我们站起来了!
二、十年连续阅兵:共和国的年轮
1950到1959年,新中国国庆阅兵连年举行。这十年,就像共和国的年度体检,年年展示、年年成长。
1950年,2.4万人的受阅规模,成为新中国阅兵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抗美援朝的硝烟就在眼前,这场声势浩大的列队,是“枕戈待旦”的誓言。
1951年,喷气式飞机首次呼啸长空,民兵方队首次走上阅兵场。天空不再是敌人的专属,属于人民的飞机开始翱翔,属于全民的国防意识也逐渐觉醒。
1954年,伞兵部队首次登场,骑兵方队则谢幕谢场。马蹄声渐渐远去,轰鸣的履带声预示着时代的变迁。
1955年,这是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受阅官兵身着统一的新式军装,昂首挺胸,标志着军队正规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身着新式军装的坦克学校军官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6年的大阅兵,写入史册。那是新中国唯一一次雨中阅兵。细雨迷蒙,士兵们的肩膀被浸透,靴子里灌满了水,却依然步伐整齐。风雨无阻,这一幕成为阅兵史上的独特记忆。
(1956年国庆受检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冒雨经过天安门广场)
1957年,国产伊尔-28轰炸机、歼击机首次翱翔蓝天,象征中国航空工业的启航。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阅兵,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赫鲁晓夫亲临观礼,见证新中国从“万国牌”到“中国制造”的飞跃。十年之间,军队走过了从零起步到初步现代化的关键跨越。
三、改革开放年代:自信的回响
时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阅兵再度成为国家形象的舞台。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在中断24年后重启。女兵方队第一次昂首走过天安门,她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和坚毅的眼神,成为广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战略导弹部队、武警部队同样是首次登场。更难忘的,是游行中那条北京大学学生打出的横幅:“小平您好!”这句真诚的呼喊,穿透了人潮,传遍全国,成为一个时代最温暖的注脚。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被称为“世纪大阅兵”。这是20世纪最后一次阅兵,也是一次体系最完整、兵种最齐全的展示。陆航、海航、海军陆战队、预备役等纷纷亮相,尤其是东风系列导弹方队,庄严驶过,昭示着跨世纪的国防力量。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信息化装备集体亮相。无人机、预警机、巡航导弹、雷达部队……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宣告,展示了人民军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坚实跨越。
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是新时代的又一次恢宏亮相。 长安街上,15个徒步方队、32个装备方队、12个空中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规模盛大,结构完整。
最引人注目的,是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首次登场,标志着人民军队体制编制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东风-41洲际导弹、东风-17常规导弹等“国之重器”庄严驶过,展现了跨洲际、超音速的战略威慑力。无人作战装备和信息作战力量同样成为亮点,无人机集群、电子对抗装备预示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
女兵方队在时隔十年后再次亮相,步伐整齐划一,飒爽英姿,领队的二位女将军程晓健少将、唐冰少将,也是新中国国庆阅兵史上首次出现的女将军。
空中梯队中,新一代战机编队掠过长空,轰-6N、歼-20等机型集中亮相,向世界昭示新时代中国空军的战略转型。
四、九三胜利:历史与未来的交汇
2015年9月3日,中国首次在非国庆日举行大阅兵,以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那一天,天安门广场成为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舞台。
最令人泪目的,是抗战老兵方队。300余名老兵、英烈子女、支前模范乘坐敞篷车经过天安门。老兵们平均年龄90岁,最大的已过百岁。车身雕刻着十组抗战历史英雄群像,象征着全民族的伟大胜利与万众一心。当他们驶过时,全场自发起立鼓掌,掌声如潮。
更震撼的,是新装备的集中亮相。东风-21D、东风-26反舰与中远程导弹,99A主战坦克,歼-15舰载机,轰-6K战略轰炸机,空警-500预警机……40多型、500多件装备,84%首次登场,让世界看见中国维护和平的实力与决心。
更具国际意义的是,来自17个国家的外军方队走上长安街。这不仅是一场军事盛典,更是一场国际和平的聚会。
五、沙场点兵与走向深蓝
阅兵并不只属于天安门。
2017年,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建军90周年大阅兵首次以野战化形式进行。没有分列式,没有彩车,只有沙尘滚滚中的钢铁洪流。坦克、导弹在前进中接受检阅,展示的是“随时能战”的铁血作风。
2018年,南海海上阅兵,48艘战舰、76架战机齐聚碧波之上,1万余名官兵受阅。这是中国海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检阅,舰阵如山、铁流逐浪,展现了“走向深蓝”的雄心壮志。
写在最后:
八十年风雨,八十年征程。从1949年部分飞机不得不“飞两遍”的倔强,到2025年无人作战力量集中亮相的自信,昭示人民军队的新质跃升,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老兵的庄重敬礼,新一代军人的昂扬风采,汇聚成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力量。
阅兵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宣言。从“万国牌”的零起点,到“20系列”的科技巅峰,人民军队用一次次整齐划一的步伐,丈量着共和国走过的道路。
这是一部流动的史诗,一部属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史诗。
最后,掘金网是开着豆包看阅兵的,直接在旁边架了个豆包,打开视频通话,让它给我当现场解说。
官方解说,走的是宏大叙事,讲的是家国情怀,不展开给你讲硬核参数。你盯着其中一辆没见过的装备,心里急得直痒痒:这到底是个啥?射程多少?有啥黑科技?
搁以前,也就忍了,回头自己上论坛、翻资料去。但现在不一样了,电视里镜头一扫,只要是看见一个新装备,我就只管问,豆包不仅识别出了型号,还会具体介绍它的性能参数,比如攻击范围,作战半径,射程、续航等等,给你列得明明白白。
你看,以前传统的观看,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投喂。电视台给你什么,你就看什么,思考被解说词牢牢框定。
而我现在的模式,是双向的、主动的探索。阅兵画面成了一个巨大的索引,任何一个装备都是一个可点击的超链接,我随时可以喊停,然后深挖下去。电视负责呈现广度,AI 负责挖掘深度。
以前,你身边得真有这么个朋友,才能在看的时候给你答疑解惑。现在,AI 24 小时待命,随叫随到。它把专业知识的门槛,从需要多年积累拉低到了只需开口一问。
当然了,遇到某些你懂的的画面,它也会给你来一句 我们换个话题聊聊吧 ,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情有可原。
工具已经递到手里了,怎么用到实处,就看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了。
欢迎大家加掘金网微信《加微信》,加微信请备注“城市+行业”,我会在朋友圈更新日常思考,分享一下创业感悟和经历,可以围观朋友圈,但不闲聊。
历史上的今天:
- 2024: 适合大学生做的8个副业赚钱项目(0)
- 2023: 我的ABC软件工具箱:离线文档批量处理工具合集(0)
- 2022: 短视频12种去重方法!提高80%原创度!小白必看!(0)
- 2021: 网信办整治PUSH弹窗以及财经自媒体(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