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消费者王女士提前8个月结清手机尾款,却发现款项流入了一个陌生个人账户。经营者声称从未收到这笔钱,继续从她银行卡中扣款。 这类纠纷在手机租赁市场中并非个案。
一、便利背后隐藏高额成本
表面看来,手机租赁降低了消费门槛。只需支付少量押金和月租,就能获得最新款手机的使用权。然而实际成本远超消费者想象。
部分平台租金加买断价超过手机原价的40%。一部官方售价5499元的iPhone14,总支付金额可能高达7679元。
消费者杨先生在投诉中反映,妻子通过短视频平台办理“租机”业务,到手现金不足4000元,却被要求分12个月偿还15000余元。
这些所谓“租赁”协议实则是变相高利贷。上海市金山区消保委指出,即使扣除名义上的“租金”,一些平台的综合年化利率已远超国家法律保护的利率上限。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案例显示,2024年1月,姜女士被贷款中介忽悠去非法租机App套现。她从十余个平台租了十余台新手机,套现14余万元。三个月后,还款金额竟滚至42万元,年利率高达400%。
二、套路揭秘,陷阱如何设计
这些平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手段掩盖高利贷本质。合同欺诈是最常见的手法:诈骗分子以复杂的租赁协议掩盖真实借贷关系,巧妙规避36%的年利率法定红线。
合同中暗藏的“服务费”、“违约金”等条款,实为变相利息,使实际利率远超法定上限。
暗箱操作是另一常用手段:诈骗中介制作虚假租机平台App,通过“套现-转卖”模式盘剥用户资金。用户在诱导下租借手机,却并不收货,而是直接由中介以低价回收。
一旦消费者逾期,面临的可能是暴力催收。部分租机平台非法采集用户通讯录,逾期用户遭遇电话轰炸。个人隐私暴露于不法分子之手,面临骚扰和诈骗风险。
三、防范指南,避免陷入陷阱
为保护自身权益,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合同三查至关重要:签订任何合同前,都要仔细审查每项条款,特别留意“服务费”、“违约金”等变相利息。如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选择正规、有资质的经营者直接签订合同;明确还款方式、金额、期限、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确认交易的真实性质,警惕以“租赁”为名、行“贷款”之实的模糊协议。
一旦发现经营者未按约履行、款项去向不明或被对方否认收款等情况,应立即收集并固定证据(合同、沟通记录、支付凭证等),并第一时间通过报警、投诉等合法途径维权。
写在最后:
总之,消费者在选择手机租赁服务时,务必提高警惕,选择正规平台,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
掘金网偶尔会遭受攻击访问不了,为防失联请加掘金网微信《加微信》和关注微信公众号。希望大家在加我的时候,一定要备注自己的来意,否则一律不通过,望谅解,谢谢。
财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