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罗永浩主动停止对线,他和西贝之间的争端似乎暂告一段落。
但社交平台上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却仍未停止。
尤其是在大众几乎都站队罗永浩的情况下,众多餐饮行业老板仍不惜得罪衣食父母,也发声力挺西贝,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1
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将西贝和预制菜推上了风口浪尖。
微博中他不仅吐槽了“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更是直言“太恶心”。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此强硬回应,“西贝门店百分百没有预制菜”,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随后事件迅速升级,这边罗永浩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那边贾国龙则宣布向公众开放全国所有门店后厨。
然而媒体的探店却加重了公众的质疑。
在澎湃新闻的探店过程中,记者看到后厨工作人员将羊排涂上制作好的酱料放入烤箱烤制。
而羊排的包装袋上明确写着:速冻生制品,带骨羊肉。
在制作葱香烤鱼时,鱼也是事先处理了内脏、腌制之后的冷冻鱼。
该食材的包装袋上也注明:保质期18个月,解冻后高温烹饪熟制。
此外,媒体还在西贝后厨的冰柜中发现了多种保质期不短的冷冻食材。
与此同时,罗永浩也在直播间展示了几种西北的食材,无一例外都是冷冻的半成品菜。
在罗永浩看来,这就是大众理解的预制菜。
不过他也同时表示,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是想借此事让预制菜市场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与罗永浩的对线也让西北营业额骤降,仅9月10日和11日两天,西贝全国门店的营业额就分别减少了100万元。
紧接着,西贝又以“影响门店正常运营”为由,暂停了后厨参观活动。
9月13日,贾国龙发文“认错”:
应对方式有错,改。
同日晚,罗永浩也通过微博宣布“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
2
虽然事件最直接的当事双方都偃旗息鼓了,但公众和行业对此的讨论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尤其是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不少餐饮行业老板都发声力挺西贝。
点击看大图▼
照理说,现在公众对预制菜群情汹涌,餐饮老板们应该避开这个风头,以免溅自己一身血才对。
但为什么他们不惜得罪自己的“衣食父母”,也要声援西北?
一方面,西贝到底有没有用“预制菜”确实值得商榷。
显然,餐饮行业与大众对“预制菜”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贾国龙信誓旦旦地表示西北“100%没有预制菜”,但在媒体的探店直播中,西贝的后厨却出现了那么多疑似“预制菜”。
是贾国龙不清楚自己门店的情况吗?
当然不是,因为在他的认知中,这些压根不算“预制菜”。
而这些力挺西贝的餐饮老板,显然跟贾国龙的观点相同。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菜品品质稳定,目前中央厨房模式已经在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中被普遍采用。
而中央厨房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集中采买、统一制作,然后分装、冷冻,再通过冷链分发到各门店。
在这一过程中,各门店只需对菜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复热。
不仅大大降低了门店对厨师个人技能的依赖,更是大幅缩短了出餐时间,提高了翻台率。
这种单个门店运营成本的降低,其实就是一个连锁品牌能否快速扩张的重要依仗之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餐饮老板当然要力挺西贝。
因为为西贝发声,其实就是为他们自己发声。
3
有调研数据显示,在2023年我国的预制菜市场规模就达到了3616亿元。
这一规模还在以每年20%~35%的速度在高速增长,预计明年可能达到7490亿元。
无论大众对预制菜的态度如何,预制菜已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完全不接受预制菜。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预制菜不是不能有,而是不能这么贵。
另有调研数据显示,在不同场景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截然不同。
在连锁快餐店,超过50%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预制菜。
但在高档餐厅,能接受预制菜的消费者比例骤降到8.8%。
这其实才是罗永浩质疑西贝的核心问题:
明明是预制菜,卖的却是现做菜的价格。
这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肯定是不合理的。
如果只是在微波炉里热一下就能搞定,那我为什么要在你这里吃?
为什么要为你所谓的“就餐环境”“用餐体验”支付高额溢价?
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预制菜,而是知情权。
希望这次事件能让更多的餐饮企业重视消费者的知情权,主动将预制菜信息标示出来,将选择权交回消费者手中。
欢迎大家加掘金网微信《加微信》,加微信请备注“城市+行业”,我会在朋友圈更新日常思考,分享一下创业感悟和经历,可以围观朋友圈,但不闲聊。
历史上的今天:
- 2024: 帮小忙:腾迅出品的在线工具箱(0)
- 2023: 借贷担保有什么风险?几个事例看清担保的血泪史(0)
- 2022: 知识付费百万粉丝透透糖大号被封!(2)
- 2021: 普通人如何找到风口并通过它赚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