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钱”就“会赚钱”吗?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被别人打听,打听你有多少存款,社长不知道你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但社长想说的是,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绝对标准。
怎么说呢?就是相比有钱的人,未来能赚钱的人价值更高。因为,有钱人有多少钱大概已经是定型了(这里指的是一般有钱人,并不包括哪些特别会赚钱的人),但是未来能赚钱的人,以后能有多少钱,真的是不一定,而且,这都是他凭真本事赚来的,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的财富,不可同日而语。
如,在资本市场里,有个叫“oldmoney”的英文词组叫。泛指那些世代“土豪”,他们不用工作,不愁吃穿,“混吃等死”的一群人。
他们的财产,可能来自上一辈的遗产继承,或是房产的拆迁所得......无可厚非,包括社长在内的多数人都对这种“天降大富于斯人也”的命运羡慕不已。
然而,虽然很多人羡慕他们手里可操纵的巨额财富,但很少有人会直接为他们贴上“有能力”的标签。
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一个人职业能力的大小,并不是由他过去掌握多少财富决定的,在于他是否拥有“在未来创造现金的能力”。
二、金融思维,是评估事物价值的底层逻辑!
社长前不久在读书的过程中,看到这样的一个有意思的词汇—— “金融思维”。
而这种思维,并不是那些专业的金融行业从业者及投资家们的专属,这是可以应用到每个人职场中的。
如,很多人认为金融是个高大上的行业,认为金融的本质无非就是“钱生钱”,是个“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社长有很多非金融专业背景的朋友,对金融很感兴趣,有点好奇又有点畏惧。他们觉得金融就像变戏法,一个“假动作”账户上就会增加很多钱;金融人的脑子就像计算机,装着无数经济学模型;金融人的嘴里经常会冒出很多听不懂的术语,让人云山雾罩。
似乎只要学了金融就能毫不费力的就能百万年薪,分分钟实现“财务自由”,但真相是什么呢?
倘若你真的接触过金融业,就会发现赚钱的仍是金字塔端的少数,更多的则是被称之为“金融民工”,做着重复性劳动的大多数。
为什么大多数人对金融行业抱有一种“赚钱容易”的错觉呢?
因为金融的根本目标,就是增值。甚至有的人能把一滩烂泥换成钱。
真的是 “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但你若真以为金融可以让富人 “为所欲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金融的本质,不过是实体经济投射在天上的影像而已。换言之,脱离了实体的金融,无非是一堆泡沫罢了。
然而,社长之所以认为“金融思维”是强者必备的武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想要在职场中存活下去,就必须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价值,也就是你值多少钱!
例如,也许你偶尔也会有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出身相仿、条件相当的两个人,一个拿着百万级的年薪,另一个却累死累活月入几千?
很简单,因为在企业经营者看来,谁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现金流,谁的工资就高。
就是说,决定一个人薪水高低的并非“现值”,而是企业对他的“估值”。
三、薪水高,未必等于价值高
真实职场中,有这样的人:当ta在求职面试谈到薪水时,会以上一家公司的工资标准作为参照。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假设你是老板,会把自己在上一家公司的表现,作为全部的参考标准么?
显然不是。毕竟,工资体现的是一个人能力的结果,并非原因。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的评价体系,会把一个人过去的经历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但如果时间一长,你仍未能体现出目前薪水的对应价值,那么老板一定会将你认定为公司的“负债”。
可以看看下面的这个公式:
PV(现值)=CF(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值)÷R(折现率)
以上公式,是金融从业者用来评估一家企业、或是一件事物价值的极简方法,我们未必每个人都需要懂。
但从这个公式中,我们起码要了解到两个关键点:一是“现金流量”;二是“折现率”。
1. 所谓“现金流”,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开门做生意,无非两件事最重要,即现金的“流入”与“流出”。
用专业点的术语来讲,就是“资产”与“负债”。简单理解,资产就是能帮你赚钱的东西,负债就是让你花钱的东西。
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老板无非最喜欢两种人:一种可以帮他赚钱,即获得资产;一种可以帮他省钱,即减轻负债。
至于这个人是否能说会道,之前是否名业绩显赫,某种程度上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老板看的是未来。
2. 再者来看“折现率”。人民币会随着时间而贬值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所以,存在银行里的钱也就最不值钱。
这个道理放到职场亦然。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个人在公司里不创造价值就没有价值,一个人若老盯着过去的丰功伟绩却在当下没有作为,也会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被淘汰。
比如很多职场“跳跳糖”,工作一两年就换一个地方,其实是对自己价值很大的“折现”。
因为不同公司之间的经营逻辑大不相同,没有一份经验是可以完全复制的。选择一家新的公司,就意味着要重新积累新的价值。
所以,一家公司肯为一个人开高薪,赌的并不是这个人的“过去”,也并非“现在”,而是“未来”。
四、出来“混”,你先得会“卖”
很多人会认为,若想锻炼自己赚钱的能力,就要脱离平台独自“创业”。因为替公司打工,本质上是公司在利用自己。
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公司与个人不是博弈关系,而应是双赢的关系。
有一句话说道:世间万物都是“利益交换”。
这句话虽然冷酷,但如果你站在利益交换的角度,那么利用好公司这个“工具”,其实就是活用公司的资源达成自己的目的。
简而言之,你的老板、下属,甚至你周围的同事,本质上都是你达成目标的“工具”。
除此之外,在金融世界里,另一个显性的特点就是“买进”与“卖出”。
例如,社长有一位朋友在投行工作,带着2~3人的团队到处投项目,低位买高价卖。一年投中1~2个项目,收入就能达到八位数,工作个两三年就实现了社长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
当然,这种案例仍是少数,毕竟其背后承担了普通人所看不到的风险与压力。
他曾经跟我们说,“你们甭看我外表光鲜,但其实我的工作并不高级,说穿了,我就是个满世界乱窜的‘大销售’。”
是啊,投资人也是在卖项目、卖概念与估值,可不就是销售吗?跟普通人卖商品、服务与时间,没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销售其实是最容易体现一个人“创造现金能力”的工作。
就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并维持客源”。
所以,在职场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卖方思维”,即以顾客为导向,甚至把与我们工作中所有相关的人都视为客户。
比方说当我们到一家公司上班,并不是老板雇佣了我,而是我很好的将自己推销了出去。
同理,当我们真正拥有了“金融思维”时,也许就会发现,能将地球翘起的杠杆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毕竟,工作本身没有价值,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它。
做副业长期赚不到钱的话很容易放弃,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新手刚入行的时候期望值都比较高,以为进来就马上能赚到钱,但是现实却很残酷,很多新手都没能坚持到赚钱的时候。因此,我在朋友圈《加微信》会给大家推荐一些破零项目,钱虽然不多,但是我觉得能让很多新手做副业的信心不那么容易被打垮。
历史上的今天:
- 2024: 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经济周期(0)
- 2023: 为WordPress分类添加选择不同模板选项(0)
- 2022: 今日秋分节气:秋分两半之时,人间圆满之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