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大家心心念念的生育补贴新政来了,连续3年每月发300元。
有人笑说这点钱够买几罐奶粉,有人叹气说还不够报个早教班。
说真,3年总额10800元,跟现在养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开销比起来,确实像扔块石子进湖里。
但我们若深入思考,会发现这300块不仅是奶粉钱,而是传递了新信号——中国人口政策的方向盘,这次是真的彻底掉头了。
从当年墙上刷着“少生优生”,到现在政府主动给生育家庭发钱,绝非小调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转向——
从人口红利到人口危机,再到人口机遇。今天文章可能颠覆你三观。
具体可以领取的金额,央视新闻做了一张直观图,一目了然。
一、这点补贴不够看?方向比数额重要
你知道现在一个孩子的生育成本有多高吗?
上海社科院有份报告说,大城市养个孩子到大学毕业平均要102万,这还没算学区房溢价和通货膨胀。
以我上海一个同学家孩子算笔账,孩子刚上幼儿园,每月学费2800,兴趣班报了两个,一个画画一个钢琴,加起来6500,光是这两项每月就小一万,一年近10万。
当然,三四线城市压力小些,但也绝非易事。
我老家在湖南某县城,表哥家孩子今年上小学,英语外教、书法班加起来,每月固定支出3500左右。按他们两口子每月收入合计7000,养一个孩子就占去二分之一。
这么一比,国家给的每月补贴300块,确实像杯水车薪。
但真正该琢磨的不是数额多少,而是这个动作背后的深意。
要知道就在十多年前,我们公司有个同事生二胎,不仅没补贴,还被计生办罚了两万块社会抚养费。
现在呢?生孩子还能领政府补贴,多生多补。
这种转变,就像汽车从踩刹车突然换成踩油门,背后肯定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其实,人口问题从来不是简单的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能不能正常运转的大事。
二、出生人口跌成这样,谁能不急?
为啥各级政府突然对生孩子这件事上心到这种程度?
看看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就明白了。
我们举湖北天门例子,2016年一年出生18528个孩子,到2023年就只剩6004个,七年时间跌了67%。
我特意查了下,这相当于每年消失一个小乡镇的人口。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902万,比2016年的峰值少了40%,比1990年更是拦腰砍了一半还多。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23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经到21.1%,正式踏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按现在这趋势,到2035年老年人口能突破4亿,也就是说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
到那时候,谁来进工厂?谁来开公交车?谁来给医院当护士?更现实的是,谁来交社保养活这些老人……
这话让我想起去日本旅游的见闻。东京街头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出租车司机,大阪的寿司店里大厨是老大爷,便利店收银台后站着七十多岁的老奶奶。
导游说不是他们热爱工作,是养老金根本不够花。
日本护理行业现在缺32万人,护工起薪比刚毕业的大学生还高30%,即便这样还是招不到人。
可以想象,未来我们国家的情况或许更复杂。
数据显示,2024年养老金结余8.7万亿,但按现在的使用速度,到2035年可能就不够用了。
说白了,现在年轻人交的社保,正在养活当下的老人;等我们这代人老了,要是没足够的年轻人接力,后果真不敢想!
三、国外早就开始“砸钱”催生
其实在生育这件事上,不少国家早就走过我们现在的路,他们的做法值得好好琢磨。
日本明石市是个典型例子。
这个人口不到70万的城市,生育率能达到1.62%,远超日本全国1.15%的平均水平。
他们是怎么刺激的呢?
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费用全免,18岁前看病不用花一分钱,连尿布都能领政府补贴。
还有韩国,单1-3岁生育补贴新政力度就不小:
1岁每月100万韩元补贴,2-3岁每月可得到50万韩元补贴,此外还提供200万韩元支援金和最多100万韩元的产后健康管理费,加上其它各项补贴,总额高达790万韩元(4.2万元人民币)。
俄罗斯的“母亲基金”更直接,生二胎奖励25万卢布(约2.2万人民币),生三胎给50万,这笔钱还能直接用来还房贷。
我认识的一个俄罗斯留学生说,她表姐今年生了一个孩子,一次性补贴了65万卢布(约6万元人民币)。
这些国家的经历其实说明一个道理:不是年轻人不想生孩子,是政策给的支持够不够让他们敢生。
当养孩子的经济压力被分担掉一大半,生育率真的能提上来。
以出生率极低的韩国为例,2024年韩国新生儿24.23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7295人,增幅达3.1%。这是自2016年达到41.19万人峰值后,8年后首次出现反弹。
四、国内有城市已做出了榜样
别以为这些都是外国的新鲜事,咱们国内已经有城市蹚出了路子,还是湖北天门。
当地政府去年咬着牙推出了一揽子政策:生二孩给2.3万一次性奖励,每月再发800块直到孩子三岁;生三孩奖励3.3万,每月1000块,加上购房补贴这些福利,最高能拿到28.5万。而效果呢,来得比预想中快。
今年年初天门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4年出生人口7217人,同比增长17%,是8年来第一次止跌回升;2025年上半年又增长5.6%,孕妇登记数量还在往上走。
更意外的是带来的连锁反应。
2024年天门房地产投资增长5.9%,其中多孩家庭购房占比达到32%;母婴用品消费增长23%,带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了14.1%。
其实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生娃带动消费,消费促进经济,经济发展了又能反哺生育政策,这才是可持续的模式。
这个小城的实践其实证明了一件事:
只要政策给到位,年轻人不是不想生,他们缺的只是一个“敢生”的理由和底气。
五、将来生孩子会不会送房子?
其实,我们想表达的是,现在这些补贴顶多算“开胃小菜”。
照这个趋势,未来的刺激政策可能会突破我们的想象。
从天门的政策就能看出点苗头:生二孩补6万购房款,三孩补12万,还能和公积金贷款叠加使用。
这其实就是“生孩子送房”的雏形,政府相当于直接帮你付首付。
参考国际上的做法,接下来可能会有这些大招:
教育方面,很可能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不光免学费,课本、校服、校车费都包了,就像现在的义务教育扩展版。
我认识的一个教育系统朋友说,他们已经在调研“15年免费教育”的可行性。
医疗方面,18岁前孩子看病全免费应该是大方向,包括疫苗、体检、住院,甚至可能报销家长的陪床费。
现在有些城市准备试点儿童医保100%报销,将来很可能全国推广。
住房政策会更倾斜,多孩家庭优先摇保障房肯定跑不了,购房契税全免、公积金贷款额度翻倍也有可能,甚至不排除直接给“房票”的可能。
毕竟房子是最大的生活成本,解决了住房问题,生育意愿肯定能提高。
还有育儿时间保障,现在有些地方试点父母合计休8个月育儿假,将来很可能延长到2年,工资由社保基金支付八成,企业还不能辞退,这样才能让父母敢放心生孩子。
别觉得这些太夸张,日本早就实现了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瑞典父母能休480天带薪产假。
当人口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再大的投入都有可能。毕竟房子再贵,也贵不过一个民族的未来。
六、现在生孩子,是给未来买“稀缺资产”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养孩子多累啊,竞争那么激烈,干嘛要生?
但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三十年,答案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们看日本的现状。
2025年日本15-64岁的劳动力比2000年减少了30%,结果就是年轻人找工作根本不用愁。
我曾经与一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交流,他们公司为了招人,不仅起薪涨了20%,还包住宿、技能培训,以前要名校毕业才能进的企业,现在普通大学毕业生也能进。
他说,护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抢手,没毕业就被养老院预定光了,基本年薪能到50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
再回头看我们中国未来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可能跌破12亿,劳动力比现在少2亿。
到那时候,企业招工难会成为常态,年轻人工资涨幅说不定能跑赢房价。
教育资源也不会那么紧张了,现在抢破头的学区房,将来可能“一套房配三个学位”。
社会保障肯定会向年轻人倾斜,就像现在的日本,给年轻人发“结婚补贴”“育儿补贴”。
简单说,30年后的中国年轻人,面对的大概率是“人少机会多”的世界。
而现在生的孩子,那个时候可能享受“稀缺人口红利”——
社会资源、工作机会、财富分配,都会向他们倾斜。
上次在东京街头,我们遇到一个72岁的老奶奶,她是做“租借奶奶”的,给独居年轻人做饭聊天,一小时收费5800日元(约290元人民币)。
这就是劳动力稀缺到极致的景象,我们真不想看到这样的未来。
而日本的今天,大概率就是我们的明天。
想想三十年后,当你带着孙子孙女出门,街上到处是需照顾的老人,而能干活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写在最后:
当婴儿啼哭声变成最稀缺的资源时,我们才会明白,今天生不生孩子,不仅是自家的事,更是在为整个民族留火种。
人口下降的“好处”从来不是轻松,而是用一代人的阵痛,换下一代的生机。
在空荡荡的世界里,最珍贵的是人间烟火。
欢迎大家加掘金网微信《加微信》,加微信请备注“城市+行业”,我会在朋友圈更新日常思考,分享一下创业感悟和经历,可以围观朋友圈,但不闲聊。
高牛探
历史上的今天:
- 2024: 支付宝新收钱码怎么免费申请?还可升级经营版支持信用卡花呗(0)
- 2023: 网信办:将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0)
- 2022: 迪奥被质疑抄袭马面裙(0)
- 2021: 微信视频号怎么注册发视频及运营?(1)